三位“愚公”老师,好榜样!
长江日报通讯报道《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在读者、网友中产生强烈反响,“愚公精神不会过时”“新时代需要愚公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愚公精神”的呼声在***上掀起热浪。3日下午,长江日报组织《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报道座谈会,来自武汉高校的专家学者、教育界人士、中小学老师,发表了对报道本身的看法,更畅言愚公精神之于乡村教育、之于新时代的意义。
与会者认为,教师是代际公平的建设者。记者要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大报道要有大决心,花大功夫。“走转改”要坚决。记者都应该到新闻发生的地方,而不是材料发出的地方。生活是具体的,记者跟报道对象有多近,就有多感动。隔远了,文章就难免抽象、干瘪!
.
▲点击图片,回顾《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
时代需要更多的“愚公接力”
参加座谈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体现了接续奋斗的时代意义。
.
冯桂林。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说,新洲四中三位老师的“愚公接力”有多个特点,一是担当性特点,体现了敢于“挖山”的勇气。担当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困难面前毫无畏惧、挺身而出的可贵品质。如果没有这种担当精神,三位老师不会在学校艰苦环境下,自觉自愿地坚守下来。二是持续性特点,体现了“挖山”不止的精神。“愚公接力”的可贵之处在于,从持续角度,他们不因环境艰苦而远走高飞,反而一个接一个回馈母校,每个人潜心教学,成绩卓著,使他们的事迹得以传承,精神得以传扬。三是守正性特点,体现了“挖山”需要接续奋斗的理念。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目标守正,坚持师德为范。他们的理念坚如磐石,他们的守正更加具有说服力。四是引领性特点,体现了接续奋斗的时代意义。品行品质具有典型性、感召力,才能成为引领。三位老师的事迹体现他们忠于职守的职业情操、育人为本的师者情怀、率先垂范的师德品行,具有榜样的作用。
/
王今朝。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今朝认为,三位老师抵抗了市场大潮冲击,立足基础教育作贡献,令人敬佩。对于中国发展来讲,基础教育非常重要,基础教育决定工人、农民的孩子未来发展前途。三位老师喜欢自己的工作,认为在这里找到了人生价值和快乐,是职业操守的表现。中国在进步,每一代之间也必然会实现跨越,乡村学生“要走出父母的时代”,就需要更多的像张利华、吴仲宏、尹奇兵这样的老师指导,需要更多的“愚公接力”。
/
蔡金发。
新洲四中党委书记蔡金发说,新洲四中是武汉市唯一不靠集镇的市级示范高中,是稻田里的中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四中现象,比如曾经有88对夫妻教师,从新洲四中毕业又回到新洲四中任教的有83人,坚守新洲四中工作年限最长的有37年,这也是新洲四中人奉献精神、愚公精神的体现。坚持、坚守、守望山村教育,感恩母校,回馈家乡,三位老师是新洲四中教师中的代表,也反映出整个新洲教育战线默默耕耘的精神。我们新洲四中人还要继续发扬愚公精神,坚守阵地,为***培育德才兼备的学生贡献力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
愚公精神也是一种老老实实、接续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座谈会上,大家认为,在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之际,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艰难险阻,这就需要大力弘扬愚公精神,在接续奋斗中砥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