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飒!转业26天后,她再上“战场”
76天无休,每日工作超过14个小时转业女军人照顾隔离点四百“家人”作者:王立君疫情期间,刘芳(穿隔离服)在抗疫一线。
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之一,疫情防控期间不可忽视的群体。“应收尽收,刻不容缓”,是阻断疫情传播源、打赢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招。武汉打响“应收尽收”攻坚战,隔离点成了密切接触者共同的家。
今年1月,刚刚转业26天,江汉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的退役女军官刘芳便投身“应收尽收”攻坚战。76天无休、每日工作超过14个小时,她保障了3个酒店隔离点的日常运转,照顾了400多位“家人”。
.
当确诊患者孩子的“临时妈妈”
.
入夜的隔离点,安静了许多。在小天鹅酒店隔离点走廊,我和刘芳经常看到花季少女小妍凌晨徘徊的身影。母亲感染新冠肺炎且患有重度精神分裂症,性格孤僻的小妍来到隔离点后,情绪极度低落,还有自杀倾向。
在部队从事护理工作23年的刘芳,注意到小妍的异常举动。她每天走进小妍的房间,想方设法找话题,“你喜欢听谁的歌”“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你跳的舞了,真美”“你身材这么好,有什么减肥小妙招”……刘芳耐心地一点点敲开孩子的心扉。
功夫不负有心人,默不作声的小妍,渐渐开朗起来,还主动找刘芳聊天,最终安全度过隔离期。“阳光这么灿烂,世界这么美好,我一定要去东湖看看武汉的樱花。”小妍说。
父亲感染新冠肺炎住进医院治疗,母亲远在北京,11岁的玲玲作为密切接触者被送到隔离点。得知玲玲的情况,刘芳每天起床后给她打视频电话,买来零食和书,为她辅导作业,睡觉前还会发信息问孩子冷不冷,会不会照顾好自己。
3月10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刘芳和同事捧着生日蛋糕,敲门走进了玲玲的房间。大家唱着生日快乐歌,给玲玲戴上生日帽,为她过12岁生日。孩子脸上喜悦的笑容,至今还在大家的脑海里。
“过生日的那天,门开的一瞬间,我以为是妈妈回来了。”玲玲后来对我们说。那天,刘芳在朋友圈里写下文字:生日快乐,我的孩子!永远快乐!英雄的武汉人民!
刘芳主要负责的小天鹅酒店隔离点,先后收住了306位密切接触者,其中有5位14岁以下无人照顾、独自隔离的孩子,最小的仅出生8天。“隔离点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希望。当妈妈,就要照顾好他们。”刘芳说。
/
帮密切接触者倒出“心理垃圾”
“大家早上好!我是隔离点负责人刘芳,昨晚睡得好吗?今天感觉身体如何?生活上有什么需求?我们会尽力满足大家,请放心,我们一直都在。”每天早上,酒店隔离点的密切接触者打开微信,都会在微信群里看到刘芳发来的信息。
“我们有一个微信群,由心理咨询师、工作人员和隔离者共同组成。在群里,我们互称家人。”在隔离点,刘芳组织5名工作人员成立心理咨询团队,每日巡回在隔离点各个房间,并通过微信群时刻关注隔离人员的心理状态。
“隔离人员有什么想法、什么需要、什么疑问都会发在群里,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心理问题的,还会单独加微信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刘芳说,不良情绪就像垃圾一样,做好心理工作,就要让“家人”倾倒出“心理垃圾”,这时候需要耐心倾听。
记者手记
从听不懂武汉话到“读懂”武汉人
防控就是作战。刚刚转业26天,脱下军装到武汉工作的刘芳又冲上了战场。
“风陡”是刘芳起初在战场上听到的高频词,出生于东北的她,询问并肩作战的同事才明白,这是“封堵”的意思。
“我不洗,我就抹哈子。”想帮助隔离点82岁奶奶洗澡,老人操着地道的武汉话回绝。刘芳听出了老武汉人的客气,更感受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
经历了这场战斗,刘芳说,她结识了一群亲密的“家人”,还有了一群生死战友。“通过这次疫情,我渐渐读懂了武汉人,融入了这座城市,我觉得我也是武汉人了,因为我在这里拼过命。”(记者徐锦博)
征文投稿方式
统一投稿邮箱:257770672@qq.com
邮寄地址:武汉市金桥大道113号新长江传媒大厦7楼武晚传媒
联系电话:027-59222222
来稿需写明:作品名+类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作者名+手机号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