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0 15:32:05



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573”工程,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健数字经济底层;大力发展“光芯屏端云网智”七大领域,壮大数字“新产业”;围绕智慧城市需求,拓展“5G+工业互联网”等典型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新融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0 15:32:18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洪涛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自然资源全要素、全过程管理,探索形成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奋力谱写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加速疫后重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报,推进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成果完善和报审。出台乡村规划实施意见,指导乡村有序规范建设。主动担当“一主引领”中的规划使命,引领推动武汉城市圈规划协同的提质升级。


履行“两统一”职责,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全力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三调”成果为基础,整合建筑、强度、功能、***经济、环境资源等信息,形成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


提升城市品质,推进示范性精品项目建设。高水平编制和推进实施两江四岸规划,塑造重点功能区标志性建筑,打造世界级滨水岸线和公共空间。明确全市域天际线及建筑色彩管控要求,研究制定滨水天际线管理技术规定。持续推进社区规划治理,推进老旧社区改造、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微型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等工作。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阎忠宁




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精心绘就魅力武汉新画卷”,这为我市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将武汉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以建设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高水平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深化长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造全国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健全城镇、乡镇、农村三级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力争早日实现污水零直排。聚焦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加快补齐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短板,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高排放重型柴油货车使用,鼓励淘汰老旧机动车。





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斌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交通工作,市交通运输局编制形成《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初稿)》,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两向通道、三层枢纽、四网支撑、五大体系”“12345”交通发展的基本构架。


“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城市”,坚持交通引领、支撑城市发展,积极推进“通道+枢纽+网络”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成“超米字形”高铁网络、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联贯长江经济带、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两向通道”即坚持“陆路向西、水路向东”战略,构建向西拓展、向东延伸的中部国际直达陆海联运大通道;三层枢纽即建设三个层次的综合交通枢纽;四网支撑即构筑航空网、航运网、铁路网、道路网四网支撑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五大体系即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包括构建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体系、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体系、高质量的慢行交通体系、高效率的城市配送体系和高层次的数字交通体系。





为加快构建我市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贡献商务力量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彬






市商务局着眼于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努力推动全市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将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探索市场化招商模式,着力加大龙头企业、总部经济、跨国公司、科创中心、贸易主体招商力度,以高质量招商引资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积聚培育强大新动能。


二是围绕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构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统筹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聚力打造“武汉购”消费品牌,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围绕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目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建强开发区、自贸区、综保区、综试区等开放平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标杆城市。







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陈祖信




市国资委“十四五”将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分类推进整合重组;鼓励国有企业“走出去”,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引导国有平台企业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支持国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巩固加强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推进国有企业***选人用人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以制度管企业、管企业***、管国有资本布局、管保值增值、管容错纠错,激发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推动竞争类企业上市;合理设计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支持对国有相对控股企业依法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


加快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进一步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国资监管权力职责清单,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构建覆盖全面、上下协同、权威高效的大监督体制。





研究税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有力举措






国家税务总局武汉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晓东




围绕武汉“十四五”发展总体定位和目标任务,我们将找准服务城市发展的税收定位,制定税务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擦亮金牌“店小二”服务品牌,厚植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壮大的税收营商环境,坚决扛牢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新使命。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将抓紧收集、研究、上报服务保障创新的相关税收政策,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享受税收优惠。同时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税之路,加快推进智慧税务建设。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依法依规组织税费收入,为武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研究税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有力举措,支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研究探索更加适应新兴业态发展需要的税收制度和征管方式。


围绕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我们将积极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市场主体协同布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做好出口退税、“一带一路”征管合作等方面工作。着力提升税收经济分析质量和水平,向市委市政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武汉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项波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市委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同类城市竞争态势和武汉发展比较优势,提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奋斗目标,为新时期武汉的建设和发展绘就了蓝图、指明了路径。


全市财政部门将切实强化***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坚定不移地将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为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积极的财政力量。


一是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编制的全过程,在预算编制中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统筹各类资源,集中财力保障全市“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


二是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助力我市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等“五个中心”。


三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过稳日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更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走向深入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立新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以打造全国一流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为抓手,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走向深入,为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是推动金融要素与科技资源有效对接。大力发展创投风投、非银金融、产业金融、股权投资、金融科技等创新业态,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功能。二是打造创新融资服务体系。深化投贷联动试点,大力推广科保贷,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保险示范区、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中心、融资对接服务平台。三是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支持银行金融创新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金融组织,做强做大一批总部金融机构和头部金融企业。四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完善以股权、债权、金融资产交易为主的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加强场外交易市场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支持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争取“四板”创新试点。五是提升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和战略投资者,创新发展跨境金融业务,大力拓展涉外投融资业务,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





出品:长江网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王戎飞
合作:陈先生 13469996274(微信同号)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武汉未来五年蓝图已绘就,如何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