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上,提升金融服务、融资效率是关键。为此,湖北创新建设了企业金融服务“方舱”。而武汉通过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打造企业融资服务的“武汉效率”,最快可实现“3分钟申贷、0人工介入、1秒钟放款”。
叁拾叁号服饰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谢珊,通过“汉融通”平台上传了自己的身份证、汉口银行卡号等资料。不到3分钟,46万元的信用贷款就到账了。她说:“这笔贷款可以帮我开出新店。”
经营五金材料的赵女士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线上做了“众商贷”汉融通301模式的申请,没想到几分钟后,20多万元的贷款就到账了,并且还可以先息后本还款。“很灵活,符合企业贷款的回款规律,我觉得压力小了很多。”
截至8月底,武汉市中小微企业已在“汉融通”平台成功获得融资超1.5万笔,共计600多亿元。其中,获得政策性纾困贴息贷款的企业3万多家,利用财政纾困贴息资金撬动相应银行贷款968亿元。
“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要做大,还得更多地寻求企业到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赵凯说道。
2019年武汉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突破80家,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位,较“十二五”期末增加近40家。支持小微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建立武汉市“金种子”“银种子”动态后备库,精细化管理“金种子”“银种子”后备企业库,筛选和推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理选择上市路径。
武汉市“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到206家,总数较“十二五”期末增长40.1%。过去5年间,股权融资1558.46亿元,债权融资2257.38亿元。其中上市公司通过IPO实现融资120.79亿元,通过发行公司债实现融资1210.41亿元,资本市场支持了一批企业做大做强。
“相比北上广深的上市企业数量,以及对资本市场的运用,武汉金融业还需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库等拥有新兴技术的企业上市路径,借助抓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及后续改革机遇,为更多企业上市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赵凯说道。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王丹妮 陈小敏 李小娟 通讯员孙怡 海报:整理丨陈智 设计丨赵健 摄影丨李子云 高勇 编辑:朱佳琪 校对:张莹莹
长江严选周五秒杀
长江严选本年度最后一波“骨折价”直播来啦!冬季暖心宝藏产品实力打折,尽在长江严选直播间!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