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湖深隧主隧通水
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PPP项目主隧上月底通水运行。今天,该项目全新的智慧运营系统、健康监测系统、无人机巡线系统和水下机器人系统建成,即将全面上线运行,为大东湖深隧实时保驾护航。
大东湖深隧是目前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污水深隧,平均埋深超过30米,主隧全长17.5公里,横跨武昌、洪山、青山和东湖风景区四个行政区。
通水后,深隧水流速度不低于0.65米每秒,实现隧道不淤积,可将半个武昌城的污水运送至主城区外的北湖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化处理达标后外排入江,服务大武昌片区130平方公里内约300万居民。
.
大东湖深隧项目运营总监 廉文杰
大东湖深水项目当时设计之初,为实现百年免维护的目标,从设计角度我们采用双层内外衬套管结构,在材料上选用、比常规混凝土标号高出百分之三十的特种混凝土,具有抗腐蚀性和高密度的性能,最终隧道可以达到抗裂度6度,相当于抗百年一遇的地震。
除了高标准设计建造,大东湖深隧工程还将首次实现智能化运行。该工程中枢神经位于二郎庙预处理站,其中,智慧运营系统采用“一张图绘所有”的概念,集成了系统控制、流量流速、人员分布等关键信息,相当于大东湖深隧的“大脑”;健康监测系统相当于深隧的“心脏”;无人机巡线系统则相当于深隧的“眼睛”;水下机器人是深隧的“触手”,可以在高流速、高水压、具有腐蚀性、能见度低的水下环境实现隧道运行状况检测、清淤、修补功能。
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不断搜集处理数据,进行自我学习,形成一套最优的管理、调度方案,在未来甚至可以实现无人值守运营。
.
东湖深隧项目运营工程师 常超 我们建立了一个智慧水务平台,相当于把整个深隧大概十几个点的数据都上传到中心,实现整个运营的调度,建设阶段我们在这个深隧里面,预埋了健康监测系统,对深隧的整个结构健康进行监测
据武汉市水务局介绍,2019年我市成立全国首个“城市深隧工程技术中心”,汇集全国70余名专家共同启动编制全国首部《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标准》,截至目前,该标准的编制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今年年底发布。同时,湖北省首部《城市排水深隧技术规程》编制也已经正式启动。
这些标准确立后,将进一步拓展城市深隧的发展空间,也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武汉方案。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