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在读书上,何时才能真正成为一家人呢?
黄陂观察,观察黄陂小编一直搞不懂武汉升学的规定,以为只要成绩好,黄陂初中毕业生能随便读武汉好学校(比如武汉二中之类),最近才搞明白,原来武汉7个主城区和2个开发区是一家,其余6个郊区是另外的6家。
也就是说,武汉其实分为了7个部分,新城区的毕业生是不能跨区报名的。具体规定如下:
武汉市中考录取分两大块:中心城区和新城区:
[*]中心城区(市区),包括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洪山区
[*]新城区(郊区),包括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在录取时,中心城区的9个区可跨区填报(比如汉阳的可以报考汉口的高中);而新城区的6个区只能填报本区内的高中(黄陂学生只能报告黄陂的学校)。
02
最近有汉南区的朋友就这个问题提出了疑问,他们以为和武汉经开合并了以后,汉南居民就可以自动享受中心城区待遇了,但实际上还不可能。
请问汉南区自从被开发区托管后从新城区迁户口至汉南区适用开发区政策,行政管理也与开发区保持一致。我有几点问题想得到答案:
1、为什么教育的中考政策却属于远城区?
2、是否有将汉南区的中考政策划归到开发区的计划和方案?
3、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汉南区与开发区的真正合并?
武汉官方回复如下:
1、武汉市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范围确定的经过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20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通知》,2020年我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范围为“中心城区公办普通高中学校面向中心城区招生;新城区公办普通高中学校面向所在区招生。”这一政策可以一直追溯到2000年。从2000年起即实行“中心城区重点高中(含比照重点)面向中心城区招生,非中心城区重点高中在所在区内招生。中心城区***单设高中经市教委批准后,打破区域界限,面向中心城区招生。”2004年起“中心城区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取消区划限制,面向中心城区招生。新城区公办普通高中学校面向所在区招生”。2、确定武汉市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范围区别划分的意义“远城区的孩子不能考主城区的高中”,同样也意味着“主城区的孩子不能考远城区的高中”。也是限制了中心城区初中毕业生不能就读新城区公办普通高中。此政策出台的初衷旨在保护新城区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受影响。1、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须本着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目的。尤其是新城区,离中心城区距离远,这一政策的执行可以减轻新城区学生家庭和学生负担。对于户口在新城区的学生,如果想回户口所在地就读,通过办理相关手续是可以回户口所在地参加中考和升学的。目前,我市教育结构和布局在城乡发展上是不太平衡的。新城区的教育水平、生源质量与中心城区是有差距的,我们对近3年的中心城区和新城区中最低公办普通高中录取资格线进行了比较,如下表:
年份中心城区新城区
2019年388323
2018年388322
2017年404339
有极少数新城区初中毕业生能进入中心城区优质高中学习,而大量中心城区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将进入新城区优质高中,而优质高中的学位是有限的,会导致新城区很多毕业生只能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从而失去就读优质高中甚至普通高中的机会。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范围有所不同是为了让新城区有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中教育,满足新城区学生就读普高的愿望。全国同类城市中,大部分城市均对不同区域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范围进行了限定,如:广州、沈阳、成都、大连、福州等。小编有话说:
这个回复是无法说服人的,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公平,但却制造了更大的不公平。新城区教育质量不如中心城区的原因是师资问题,而师资和教育的投入有很大关系,中心城区教育投资远远超过新城区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真的要公平,需要从教育投入上想办法。小编觉得吧,武汉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重点高中范围,这些重点高中对武汉全部学生开放,大家凭本领就读,不分什么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其余普通高中就按区报考。第二步,再也不分什么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大家都是武汉人,应该接受一样的教育。新城区老百姓之所以希望开放高中报名,其实看中的都是华师一附中这样的好学校,三环内的许多普通高中论教学质量还不如黄陂一中,没多少黄陂人愿意去市内读这种学校的。市内之所以不开放重点高中,说穿了是名额有限。
往期推荐前川线进度 ▏编组站,高铁和后湖,三大节点工程最新情况
★★★版权申明★★★本公众号发表之原创文章、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版权均属于黄陂观察公众号管理员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个人和团体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方式复制发布/发表,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