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防疫“隐蔽”战线:
武汉的疫情防控举措,时刻牵动着广大老百姓的心。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如何做到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利用智慧化预警、数字化手段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精准化工作?带着这个疑问来看看武昌区大数据中心是怎么做的!
“通过大数据手段,今年疫情期间,武昌大数据中心‘数战数决’,以点式建设为主,及时定点架起新冠疫情大数据信息网。”武昌区大数据中心叶广介绍道。他刚刚加完两天班,从7日上午9点开始坐到电脑前,对全区发热、境外返汉、购药等人员详细数据进行抽取、入库、统计、分析并完成审核工作后,已是8日凌晨2点多。
叶广是战斗在武汉疫情防控常态化保障“隐蔽”战线中的一员,他所使用的正是武昌区积极组建的新冠疫情大数据应用平台。自10月12日上线以来,该平台汇聚疫情数据近200余万条,为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新冠疫情大数据应用平台如何发挥支撑作用?解决了哪些防控工作上难点痛点?
“其实关键在于实现了以人治‘疫’到以数治‘疫’的规范性、系统性转变。”叶广介绍道。在过去,核查疫情信息仍然使用人工报表,使用QQ、微信传输名单,医护人员、医疗物资采用手工记录台账,效率低下,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信息处理分散在各工作组,呈碎片化、分散化,没有集中存储分析,导致无法全面掌握疫情形势。
随着新冠疫情大数据应用平台上线运行,这一难点痛点得到彻底改善。
首先纵向打通市级信息核查平台及门诊发热病人数据,实现市区核查信息同步更新;其次横向打通药店购药人员信息平台、境外返汉人员登记平台,实现核查信息同步推送。该平台实现了各类疫情信息集中存储、分类整合、统一平台。可实时分析处理武昌14个街道、141个社区疫情数据,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作压力,还极大提高防控工作效率。
疫情防控常态化关系着千家万户,如何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服务好群众,这就对武汉防疫“隐蔽”战线提出了“润物细无声”的新要求:既要做到“心事浩茫连广宇”,又要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
11月10日,一位武昌居民因急性胃炎引起发烧就诊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在新冠疫情大数据应用平台上,以该居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基础信息为索引,集成了就诊、购药、隔离、接送、体检、出行等全周期的信息,形成了以人为单位的疫情数据链条,个人信息实现了“线性闭环”。
这样的疫情数据,每天都会源源不断汇集在武昌区新冠疫情大数据平台上,武昌区借此建立防疫动态数据驾驶舱,全区疫情数据“一口清”呈现,包括各类人员数据、医疗设备数据、医疗车辆数据等;成功搭建了“武昌区新冠疫情态势分析图”,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整理疫情信息,构建了14个街道的动态地图,通过统计图表等可视化形式实时展现武昌区每日疫情变化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的自动预警功能,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比对作用,自动提取出境外返汉人员和重点地区返汉人员是否有购药行为,以及比对出购药人员是否有发热情况,并将名单推送街道社区重点核查。这为推动疫情趋势预测及联防联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如今,武汉防疫进入常态化,武汉市民的防疫意识融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智慧化防疫越来越普及大众、深入人心。依托新冠疫情大数据应用平台,武昌区率先打响了全市疫情防控的“云战疫”。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武昌区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张吉军说道,“居安应思危,防范于未然,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更要稳扎稳打做好准备,对于可能到来的秋冬疫情,利用大数据平台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技术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