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教授“不务正业”成天与“树洞”打交道
南斯拉夫民间童话《皇帝长了驴耳朵》,说有一个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每年都会有理发师来给他理发。每个给他理发的人看到他的驴耳朵都会忍不住告诉别人,被国王恼怒地杀掉。有一个理发师不想被杀掉,就努力地不去将这件事告诉别人,但是秘密藏在心里十分痛苦。实在憋不住了,他跑到山上对着一棵大树的树洞说出了秘密,顿时觉得畅快,于是保住了性命。
现在,人们经常在社交媒体(如微博)倾吐自己的想法。一位抑郁症患者摆脱不了自杀念头,他的微博就成为倾吐心声的“树洞”。 飞了上万公里,隔离了14天,10月23日,黄智生教授从荷兰阿姆斯特丹来到武汉。《自杀的认知模型》《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线上到线下,他的讲座一场接一场,从武汉讲到北京,从北京讲到石家庄,马不停蹄都为“树洞”。
黄智生向武科大师生讲述他的“树洞”救援。记者刘斌 摄
黄智生是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特聘教授。他将健康与人工智能进行关联研究,开发出AI树洞机器人监控自杀者,从“树洞”中发现自杀企图,并成立了700人的“树洞救援团”民间组织,展开救援。据这个组织自己统计,两年间,黄智生和“树洞救援团”为高自杀风险人群中的10487人(次)伸出援手, 阻止了3289人(次)自杀。 有人说他是救命教授,有人说他是不务正业。“研发的树洞机器人能力越来越强,我自己却感觉越来越无力。”坐在武科大的办公室,黄智生常常陷入焦虑,一边提高机器人搜寻能力期待发现更多自杀者,一边又无力展开更多救援。
她给一群“陌生人”写感谢信
“我是一名双相抑郁症患者,是树洞救援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从未有过的温暖。感谢黄教授的无私大爱,感谢救援团对抑郁症群体生命的守护,感谢嘉仪老师和梁老师亲人般的陪伴,感谢老师们在我艰难的时候对我的不离不弃……”
去年11月20日,湖南湘潭女孩小希给黄智生及其团队发来感谢信,信中她回忆了自己身患抑郁症,两次自杀,最终被树洞救援团队呵护,走出阴霾的经历。11月9日,小希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这个故事。因为家庭不和谐,小希自小性格内向、敏感、自卑。13岁那年,母亲去世,对她打击很大。15岁,她从高中重点班辍学回家。 2019年5月,爷爷去世,小希进入崩溃的边缘。一个月后,她决定结束一切,在微博里记述下自己的痛苦,在手机备忘录写下遗愿清单,在QQ空间里记下她的平生。她攒下了医院开的药,购买了刀片,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努力挣扎这么久,才明白自杀是惟一的自救方式。认输吧,别反抗,就不会那么累了……”小希在一名南京自杀女生“走饭”的微博下,诉说着自己的绝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
/
一台AI树洞机器人“抓取”到了小希的动态,定性为自杀风险九级,即“自杀方式已经确定,自杀在近期可能发生”。
AI树洞机器人将这一信息传给了黄智生。黄智生觉得事态危急,当即安排树洞救援人员介入。救援团的嘉仪老师和梁老师逐步取得小希的信任,进入了小希的内心世界。
小希发现自己的微博突然涌进来许多陌生人,这些人很善良,不断发来私信,每一句话都那么温暖。她从错愕到受宠若惊,甚至被那些文字感动到哭。小希说,她由此相信这个世界并不全是黑暗,还有善良,还有希望。
梁老师是一名退休会计,嘉仪老师则是心理咨询师。7月31日,她们联手通过电话、微信、微博,将小希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中止了她割腕自杀的计划。在微博上,小希痛哭流涕:“对不起,没忍住,要活着啊!”
8月17日,小希怀着感激,带着她的故事走进了央视朗读者的朗读亭。
小希告诉记者,有很长一段时间,嘉仪老师和梁老师不断地像亲人一样陪伴着她。即便是半夜,她们也会回复她信息,陪她说话,听她倾诉,直到她情绪缓解。“她们将我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让我不再轻言放弃,她们成了我黑暗生命里的一束光。”
用人工智能打开“树洞”秘密
小希是被机器人从“走饭”的微博下发现的。这个AI树洞机器人,发明人就是黄智生,荷兰自由大学终身教授。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微博名为“走饭”的南京女孩因抑郁症自杀身亡,她通过“皮皮时光机”发出的这条33字微博成了很多人倾诉的“树洞”。
记者发现,这条“走饭”微博至今还在,已被转发11.1万次,留言超过153万条。很多人跑到微博下面留言,乃至跟死者对话,宣泄自己的情绪,有些绝望的人去那儿表达绝望痛苦。
这个“树洞”也引起了黄智生的好奇。他发现在“走饭”这个“树洞”里藏着大量抑郁症人群。夜深人静时,总有人来这里吐露悲伤——“所有人都不理解我”“好想死一死”“感觉不到被这个世界需要”“谁来救救我”……如果一个人得了抑郁症,在社交平台留下试图自杀的只言片语,形成“树洞”,便能够被发现。“在抑郁症患者里面,85%的人都有过自杀念头,有15%的人最终走上了自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