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
尽管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节奏,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但是60万南漳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没有动摇、力度没有减弱、信心没有改变。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南漳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按照“跟上、盯住、办好”要求,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节点,已如诗如歌般走进南漳巍巍壮观的脱贫攻坚史册。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何其有幸,参与和见证这伟大的历史进程。荣光,属于每一位奋斗者。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84户48937人,到2018年年底,全县剩余贫困人口94户241人,贫困发生率0.06%,41个贫困村出列。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易地扶贫搬迁4804户12227人;新建光伏发电站62座4328kW;扶贫小额信贷突破1.5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3.26亿元用于精准扶贫;新建防贫保险办公室,为南漳县40万农村人口不特定人群购买精准扶贫防贫保险……
战“贫”这场硬仗,我们必须打赢,也一定能打赢。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政府正式批复南漳县脱贫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漳县委书记王鹏说,南漳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与全国人民一起,共赴全面小康这个美丽幸福的约定,让乡村振兴的战鼓擂响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战“贫”策略 三级书记“挂帅出征” 尽锐出战攻坚拔寨
“万万没想到,离襄阳这么近的地方,还有这样的贫困村。”2015年,市邮储银行干部周培华第一天来到李庙镇主山寨村驻队时,一脸愕然。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乡村发展的轨迹开始峰回路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南漳作为我市3个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市之一,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推进。
号令即出,动若风发。
高位推进——县、镇(区)、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状。县“四大家”领导每人挂点包保3个深度贫困村,带头啃“最硬的骨头”。
“41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29户8639人,这是南漳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水电路、医教养等问题亟待解决。”南漳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孙国强介绍。
尽锐出战——瞄准产业发展、就业、因病致贫返贫、住房安全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五个薄弱环节,南漳县直各部门组建109支工作队,进驻109个贫困程度较严重的扶贫村,1632名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夙兴夜寐,奔走于田间地头。
凝聚合力——2019年,全县党政机构改革后,单位总量减少后,全县帮扶力量不减反增,县直驻村工作队由原来94支增加到109支,工作队员增加了206人,省、市、县驻村工作队覆盖的村由96个增加到131个,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行政村都能得到有效帮扶。典型经验文章《南漳县:脱贫“摘帽”后,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网站认可并采用。
肖堰镇斑竹坪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7户391人。为了早日啃下这块“硬骨头”,该县整合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市农委、南漳县政府办、南漳县农业局四支工作队合力攻坚,投资600万余元,硬化村级道路7.4公里,完善了村级文化广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在扶贫产业上,帮扶该村兴建了2座80kW的光伏发电项目,发展代料食用菌11万袋,培育有机水稻635亩,真正实现了产业基础牢固、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生活幸福。2016年年底,斑竹坪村实现整体脱贫。
脱贫攻坚,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一头连着全面建成小康***和中国梦,再也没有比对幸福的追求更能凝聚巨大的热情与能量,再没有什么力量比上下同心更为气势磅礴。
战“贫”硬仗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全力打好“四大战役”
怎样算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是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也是一块“试金石”,检验脱贫的质量和成色。
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在2019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一场聚力脱贫攻坚突出问题的“四大战役”迅速打响。
战必胜,攻必取——南漳全力攻克最后的“堡垒”,不断织牢织密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保障大网”。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持续开展控辍保学攻坚行动,建立起从幼儿园到职业教育全覆盖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实施“雨露计划”“春笋助学计划”,每年受益学生达1.7万人。
从“看病难”到“放心治”——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新“985”政策,即住院报销90%、门诊报销80%、全年县域内个人支付不超过5000元。同时,全力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将政府兜底保障接入医保结算系统。
从“老破小”到“换新颜”——打破贫困危房户无力自筹资金的瓶颈,逐年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财政补助。截至目前,南漳县已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万余户,近8万农村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从“饮水难”到“喝好水”——全力打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脱贫成果项目建设资金7400万余元,解决了全县173村15.5万农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
战“贫”绝招 破解痛点难点堵点 走活产业扶贫“一盘棋”
打赢脱贫攻坚战,南漳从来不缺创新的因子,从来不缺“超常规”的勇气与魄力,以非常政策、非常举措、非常力度,为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贡献出了“南漳经验”和“南漳智慧”。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格局中,扶贫产业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棋子。如何精准落子?
南漳产业扶贫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易迁产业,建设“扶贫车间”,并深入推进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行动,按照建基地、扶龙头、育品牌、联农户的思路,引领优先发展茶叶、食用菌、桑蚕、中药材、稻虾共作等“五大产业”,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覆盖面,走活精准扶贫“一盘棋”。
东巩镇的食用菌、香菇,李庙镇的烟叶、中药材,肖堰镇的茶叶,九集镇的葡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不仅仅是产业,一连串推陈出新的“南漳方案”,破解脱贫攻坚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
长坪镇瑞硕新能源科技公司的“扶贫车间”,为格力、美的、海尔等企业配套生产、研发光伏逆变器等电子产品。该公司成立半年多来,已带动南漳县长坪镇、李庙镇和保康县黄堡镇等地120人就业。
南漳县扶贫办主任刘祥云说,“扶贫车间”建在村头,为广大贫困群众搭建了就业平台,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目前,南漳县“扶贫车间”共有39家,带动贫困人口1546人增收。南漳县建设“扶贫车间”的做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并批示襄阳各县(市)区学习推广南漳“扶贫车间”模式。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命根子”。南漳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从服务、政策、资金三个方面助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专班服务——强基础、补短板。调整产业扶贫工作专班,由一名县领导牵头,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以及具体工作任务,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扶贫工厂”,让贫困户能够就地就业,实现“实施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脱贫一批群众,带富一个集中安置点”。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每个镇、村选派合适的指导员,指导产业落实落地。
政策激励——利用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激发市场经营主体带贫作用。若市场经营主体在本镇或跨乡镇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或安置点3公里以内建设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电商平台,单个项目投资20万元以上,并带动1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则给予上限不高于40%的奖补,单个项目奖补不超过50万元。
加大投入——南漳摘帽后,县委、县政府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在工作力度、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帮扶力度上做到“四个只增不减”,在县级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安排5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带贫奖补。2019年,全县通过评审,共发放带贫奖补资金506.568万元,而且今后每年按20%的增幅加大奖补力度。
战“贫”力量 先锋引领决战决胜 众志成城奋斗不止
“我们家自愿退出建档立卡户,把资源留给更有需要的乡亲们!”去年秋天,板桥镇九龙观村村民余中柱向村里提出申请,郑重地作出承诺。
曾因病致贫的余中柱通过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年收入逾10万元,与众多经历了贫困的家庭一起,告别了曾经的贫困生活,日子在舒展的眉梢间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个个沉寂已久的乡村焕发生机,一个个摆脱贫困的家庭笑脸盈盈。
探究脱贫“密码”,关键在党,在党的各级干部。
南漳深入开展“先锋引领·脱贫攻坚”大行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列,“党旗红”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大扶贫干部奔赴广阔新天地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满腔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记忆犹新。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摸爬滚打一干就是多年。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面对严峻的考验,广大扶贫干部坚定前行的步伐,奋力夺取战“疫”战“贫”双胜利,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拼搏印记。“只有基层党组织建强了,才能打赢战‘疫’战‘贫’两场硬仗。”南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方军说。
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南漳坚持把党组织建在指挥部、安置点、产业链,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基地等建立党组织167个,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加入各类经济组织脱贫致富,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经济组织为依托、产业党组织为骨干的“一核多元、融合互动”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
南漳县肖堰镇龙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理轩,坚守基层32年,克服困难,造福乡里,做坚守岗位的痴心人。
32年来,他默默坚守在基层一线,初心不改,为当地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面对缺钱、少人等难题时,他克服困难,勇担重任,做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在党的引领下,更多贫困户明白一个简单、深刻的道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他们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自强不息争取早日脱贫的信心和干劲成倍增长。在党的引领下,***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扶危济困,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薛坪镇龙王冲村贫困户何国媛家惨遭不幸。75岁的何国媛不等不靠,用年迈的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种植烟叶、养殖生猪,不仅摆脱了贫困,还供养着两个孙子上学,被称为“脱贫奶奶”。“脱贫奶奶”的故事在南漳家喻户晓。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薛坪镇孙家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孙海兵凭借自身的努力,从最开始养殖4头牛,发展到现在养殖10余头牛以及一些羊,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并于2017年顺利脱贫。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中,无数南漳儿女奋勇争先、永不停歇,正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在这片充满无限希望的田野上,南漳必将以奋斗与担当写下新的收获诗篇。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南漳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落实落细,广大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减贫成效。“见证者说”以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受益者为对象,讲述脱贫攻坚故事。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见证了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打硬仗取得的可喜战绩,也见证了人民群众用努力和汗水谱写脱贫攻坚壮丽史诗的艰难历程。
王祖亮:小香菇大产业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在东巩镇双坪村,提起“香菇大王”,无人不知。“香菇大王”就是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南漳县亮全兄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祖亮。“我1993年开始贩卖香菇,当时才18岁,到现在已经28年了。”王祖亮说,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拥有种植、生产、购销、加工、出口“一条龙”产业链。2018年,公司年营业额1.1亿元,年创汇1100万美元。
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务工多达190人,长期务工的有近70人,其中双坪社区30人,年支出工资167万元,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
据介绍,贫困户余宏全的妻子患病,导致贫困。前年,余宏全来到合作社务工,任劳任怨,如今已成为车间技术负责人,年收入4万余元。
在王祖亮的带动下,南漳县东巩镇、肖堰镇、武安镇等地发展代料香菇1亿余袋,实现香菇收入7亿元,贫困户增收1.5亿元。
姚成章:“扶贫车间”让我在家门口挣到钱
“真没想到,快60岁的我也能在家附近把钱挣。”家住李庙镇闫坪社区的脱贫户姚成章乐呵呵地说。
58岁的姚成章患有严重的风湿性骨痛病,膝盖经常如针刺般难受,老伴儿张明艾也患有腰椎疾病。因病致贫的老两口全靠出嫁的女儿接济,生活困难。
去年,姚成章搬进李庙镇闫坪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仅住上了新房,还被安置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务工。
闫坪社区“扶贫车间”厂长贺志安介绍,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稳得住、能致富,经社区“两委”、扶贫工作队等四方会商后,社区决定建设配套车间,并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185万元。2019年10月,“扶贫车间”正式投产。
如今,“扶贫车间”年产值近百万元,销售葛根茶、土鸡蛋、香菇木耳、水库鱼等一系列农产品,帮助村里4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胡长安:金融“活水”浇旺扶贫产业
“目前我们有3400亩茶园、300多平方米生产厂房。去年,合作社产值高达1300万元,当年的农商行贴息贷款真是帮了大忙!”肖堰镇竹林翠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长安说。
2016年,胡长安的合作社遭遇危机,老茶园改造成本大,规模生产缺乏流动资金,合作社陷入困境。
2017年年初,按照扶贫政策,他向南漳农商行申请贴息贷款的100万元顺利到账,帮助合作社渡过了难关。
资金到账后,他立马购买了杀青机、炒茶机等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进行茶园改造、扩建厂房等。如今,合作社生产的绿茶酒远销北京、广东、福建、江浙等地,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每年也能增收3000元左右。
今年7月,合作社将100万元贷款一次性还清。
张传明:共按消费扶贫“快进键”
“国家大力出台消费扶贫政策以来,我们采购了城关镇黄垭村、薛坪镇徐坪村、肖堰镇杜家沟村等3个贫困村的特色农产品100万余元,并要求内部员工在‘扶贫832’平台购买农产品,这样既享受了实惠,又能惠农助农。”荆楚源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传明说。“未来,作为参与消费扶贫的***力量,我们要更好地推动扶贫产品‘货畅其流’,不断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更好助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张传明说。
据悉,今年以来,南漳县开展一系列消费扶贫活动,帮助全县优质农副产品扩大市场销量,助力贫困户增产增收,巩固脱贫成效。
杨章丽:教育扶贫照亮求学路
杨章丽,17岁,南漳县职业中学2018级学生,家住巡检镇峡口村。
谈及家庭情况,杨章丽说:“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就离开了家。多年来,我与父亲相依为命。我爸今年55岁,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出务工挣钱,由于文化程度低,只能干体力活,落下了一身的病后,只得回到村里,成了贫困户。”
看到父亲一个人苦苦地撑着这个家,杨章丽想辍学外出打工。多亏了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她才可以继续上学。
杨章丽说,学校不仅减免了三年学费,还给她发放国家助学金和教育扶贫叠加补助,把她纳入“雨露计划”中,给予每年3000元的补助。不仅如此,她还得到“春笋助学计划”的扶持。所有政策叠加起来,每年能为她减免费用至少8000元。“这些好政策不仅让我无忧上学,还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杨章丽说。
杨章丽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在全班前三名。杨章丽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武汉一所理想的大学。
樊显贵:医疗保险救助让我成功换肾获新生
家住城关镇的樊显贵,今年55岁,患尿毒症11年。
“得病以后,我双腿浮肿,浑身无力,平时连水都不敢喝,基本靠吃药、肾透析维持3年多。”樊显贵回忆道,“医生对我说,必须换肾。”
对樊显贵来说,换肾需要的医疗费是一个天文数字。把能借钱的亲戚都借了个遍,还是无力承担40万余元的手术费,樊显贵陷入绝望之中。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南漳县医保局相关人员得知樊显贵的情况后,上门对他说,县政府已出钱为全县贫困户购买了补充医疗保险,加上“985”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个人支出医疗费用超过5000元的,全部由补充医疗保险兜底报销,让他尽快换肾。
2019年2月,樊显贵在武汉同济医院成功进行了换肾手术,费用465729元。除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19万余元、补充医疗保险兜底报销的27万余元之外,樊显贵个人支出仅5000元。
“要不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我早就没命了,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樊显贵对此万分感激。
赵明永:圆我千年饮水梦
“肖堰镇观音岩村是偏远山村,海拔700多米。多年来,这里一直过着靠天喝水的日子。”观音岩村党支部书记赵明永向记者介绍道。“养女莫嫁观音岩,吃远水烧远柴。”观音岩村村民以前靠地窖水和深坑蓄水生活,到了枯水期,就得下山背水喝。“天不亮就起床,去5公里外的漳河背水吃,来回一趟需要两三个小时,一天下来,背个3趟水就花去大半天时间,啥事儿也干不了。”赵明永回忆说。
2016年,南漳县政府在观音岩村投资300万元,新建了三级提水泵站、两座蓄水池和一台变压器,硬是把山下的河水引上了高山。“2016年12月28日,我看见白花花的水从山上流下来,激动地大哭了一场。”赵明永说,全村人敲锣打鼓,给南漳县财政局和水利局送去锦旗,上写“圆我千年饮水梦”几个大字。
水通了,路通了,观音岩的模样也变了!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逐渐发展壮大,村民们赚钱的路子多了,口袋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任加余:“搬”出穷窝子 “迁”来好日子
走进板桥镇新集村五组安置点,大老远就看见三排绿瓦白墙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甚是漂亮。
2019年,任加余从15公里外的任家岗村搬到此地。“我原来住在山里的土坯房里,墙上裂了好大一条缝,雨天的时候屋里屋外都是雨,得用盆子接着,冬天的时候房子漏风,只得拿报纸糊着。”任加余说,山里不通路,也没有自来水,土房子离主公路还有2里多远,只能靠步行上下山,挑水、买东西都得背上山。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他的命运。任加余搬离了土房子,住进了板桥镇新集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里,还吃上了自来水。
任加余的家里,沙发、电视、冰箱等一应俱全,墙上贴满了女儿的奖状,家里处处洋溢着幸福,生活充满了希望。“搬进新房子,我搞起了养殖业,今年养了60多头猪,上个月卖了一批猪仔,收入6万余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说话时,任加余的脸上满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