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其它信息] 从“不想来”到“不想走”

[复制链接]
发表在  2020-12-8 16: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年是全国建成小康***的目标实现之年。


截止2020年7月,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帮助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这场正在冲刺的马拉松,每一个成绩,都来之不易。


而今天,我们想邀请你一起点击下方视频,走进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两百九十万分之一,感受武昌区扶贫工作者的「追梦赤子心」。






01.






今年是吴世克驻新洲区李旻村扶贫队工作的第二年。


从最初听不懂村民方言,将“老伴”听成“老白”,将新洲方言“服子”(代表毛巾的意思)听成“斧子”,现在的吴世克跟村民们交流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当地人”。


其实包括父母在内,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他,为什么出身农村,最后还要回到农村。






但吴世克说,能用一个人的力量帮助***人,和一群人一起拉动一个村,这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无法获得的快乐。


在参与驻村扶贫工作的这两年里,吴世克帮助李旻村因工伤导致无法从事繁重劳动的贫困户拿到工伤赔偿款、帮因武汉市特大暴雨导致房屋倒塌的村民提供房屋修缮金……


为带动李旻村老百姓脱贫,他和扶贫工作队队员们一起将杂草丛生的荒地建设成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建设之初,由于水土不服,工作劳累,吴世克曾经病倒住院,身体恢复健康以后,他又第一时间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线,继续建设蔬菜基地,用产业为村民收入造血。


现在,李旻村共有120亩蔬菜基地,安置47名贫困村民就业,年产量达到100万斤,成为村民创收的重要渠道。


武汉疫情期间,他们还带动村民一起向红十字会、养老院、福利院捐赠蔬菜10万斤。






“对世间苦难不可遏止的悲悯,对人间真理不可遏止的追寻。”


吴世克说,或许村里的条件没有那么好,身边人也不太理解他正在做的事,但他会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和***武昌区扶贫工作队***队员一起,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让村里的建设变得更好。




02.






徐光明今年53岁,是武昌区中华路街驻新洲东门村扶贫队队员。


刚到东门村的那段时间,语言不适应、生活不适应,同时还要面对村民对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不信任。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徐光明没有退缩。






主动跟村民聊天建立信任,帮助村民解决问题……他向单位企业申报,为村民解决农田灌溉和水电问题,将水、电、路修到了田间地头。


同时,为提升东门村自身“造血”能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徐光明和驻村扶贫队***队员一起考察产业项目,建设苗木基地。






现在,东门村苗木基地70亩,安置20多名贫困户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五万元。


收入提高了,生活变好了,村民们的思想也开始转变了。


现在,徐光明也在东门村待得不想走了。






他说,总觉得这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想着还有哪些地方没做好。


他想继续留在这里,多建设一些“造血”的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创造更大价值。


///






吴世克和徐光明,是武昌区众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扶贫干部群体的一员,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人,也奋战在武昌区对口帮扶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线上。


他们深入贫困村,脚踩大地与黄土,为心中不能磨灭的点点星光前行,带着责任与使命努力。


他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用一场脱贫攻坚战中的「逆行」,换来乡亲们的美好生活,用奋斗,为贫困土地上的人们拨开贫穷与落后。










下一步,武昌区将继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让更多的家庭过上美好生活。


脱贫攻坚,一路向前。


相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更光明的未来已经触手可及。


发表于 2020-12-8 16: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2012081645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