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公共资源交易评标首设“见证专家”。 汪洋 摄 |
2020年,武汉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公管局)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大力推进全流程电子化建设,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流程,实现招标公告发布、投标报名、资格预审、开标、评标等所有交易环节均能线上完成。随着数据交换中心的不断扩容,数据的共享、交换与协同减少了交易主体跑腿,强化了信用体系建设,也进一步夯实了“互联网+监管”的基础。 自武汉市机构改革以来,市公管局以崭新面貌出发,主动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竭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着力打造“公开、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开启全环节数字化“智慧时代”,助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交易流程 取消审批环节
全流程电子化打造公共资源交易新场景
为确保疫情防控和疫后重振两不误,今年6月,武汉市公共资源交易正式推行“不见面”开标,招标人、投标人及监管机构全部登录网上开标大厅参与开标,开标大厅现场仅一名工作人员在场。而在以往的线下开标过程中,投标人要带的标书摞起来半人高,开标大厅内熙熙攘攘。“不见面”开标节省了大量时间及人力、财力成本。
全流程电子化的推进,让“不见面”开标得以顺利实施。今年以来,武汉大力推进全流程电子化建设,不断提升交易平台功能,制定市、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标准,完善交易主体数据库填报系统,采集近10万条市场主体信息,夯实电子化招投标数据基础。编制并已上线26本电子标准示范文本,涵盖了市政、房屋、道路、交通、园林、水务、轨道交通、施工总承包、货物、服务、勘察设计等门类项目。在进行多次应用试点的基础上,武汉逐步停止受理非电子标项目进场交易,启用全流程电子化交易。
与此同时,市公管局还通过持续优化交易流程,打通交易环节中的各个堵点,让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和高效。取消没有法律依据的投标报名,改为“标书下载”,投标人使用CA证书下载标书时,系统不再对投标人相关的资质资格和项目负责人是否有在建项目进行限制,所有潜在投标人可自由下载标书。全面取消行业监管部门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招标人主体责任。目前除“项目进场登记”外,所有交易流程节点的前置审核均已取消,大大简化了交易流程。所有招标公示和公告环节均无需行业监管部门审核,“招标人确认”后即可发出,切实落实了招标人主体责任,提高了办理效率。
三大电子系统全面升级
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新模式
如果将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比作一条高速公路,各类交易项目如同高速公路上通行的车辆,那么电子服务系统就是指挥信息中心,电子监管系统就是电子警察。服务系统和监管系统协同支撑,保障了交易系统高效、有序运行。公共资源交易三大平台建设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1网3平台N子系统的信息化体系。
2020年,市公管局完成了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与市公共资源电子服务系统、电子监管系统三大平台建设,建立了交易信息管理库、主体信息管理库、专家信息管理库、监管信息管理库和信用信息管理库,为全面实施电子化招投标奠定了基础条件。
电子服务系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行业动态、交易信息、政策法规、信用信息等服务,实现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一张网”。电子服务系统还连接各类市级电子交易平台(专业交易平台)、市级电子监管系统和省级电子服务系统,推进电子服务系统从分散孤岛向统一服务系统转变。与此同时,海量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也为“互联网+监管”夯实了基础。
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系统运用“互联网+监管”模式,对各类交易信息和流程节点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管理,对关键节点异常行为和违规行为自动预警,监管资料自动留存备查。通过大数据抓取等手段,对关键数据自动分析比对,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干预手段,依法依规实施监管,提升了风险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