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其它信息] 中线工程通水六周年记 ▏文丹:工程师的幸福感

  [复制链接]
发表在  2020-12-15 10: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  6年前的“双12”,一泓清水从丹江口水库奔涌而出,跃湍河,穿黄河,畅流1400多公里,流进了北方人民的水杯。6年来,这杯甘甜的丹江水,让6000多万京津冀百姓心中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近日,“长江之鉴”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南水北调中线通水6周年专栏,从设计、施工、管理、效益等不同角度,深度挖掘工程背后的故事,将一个多维度、有厚度、带温度的国之重器,展现在读者面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20-12-15 1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师的幸福感


文/文丹


什么是工程师的幸福感?规划研究了数十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历经曲折艰辛,期间跌宕起伏,熬过,拼过,苦过,累过,呼唤了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亦由伟人之梦变为现实,几代人培育和绘制的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如今,洁净南水,一路向北,惠泽民生。怎能不心随波涌,百感交集。或许,这就是身为参加此项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的工程师的幸福感!
回眸攀援之旅,星星点点的记忆渐渐浮现在眼前,让人心动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5 10: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论证亲历

中线调水规划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主要是规划方案研究,其间,历经规划、再规划、初步可研、可研等多个关口。1995年6月,国务院专门召开总理办公会议研究南水北调问题,会议指出:南水北调是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一定要慎重研究,科学决策。为此先后成立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邹家华副总理任论证审查委员会主任,姜春云副总理、陈俊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任论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科研设计、大学、相关流域机构及相关省市等负责人组成。1996年至1997年,审查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委员、专家多次考察中、东线工程;分组审查各类专题报告并最终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5 10: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左三)与同事讨论规划方案

论证审查期间,中线工程争议较大的主要问题有:丹江口水库是否按最终规模加高、中线工程调蓄运用、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安排、中线工程成本核算等。针对其中的中线工程调蓄运用问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要求直接听取专门的汇报,为此,1997年9月23日下午,国家计委农经司司长魏昌林、国家计委农经司投资处处长石波、水利部规计司司长郭学恩、长江委总工陈雪英、长江委规划处处长魏山忠及我一行六人,肩负使命,走入中南海。在中南海邹家华副总理办公楼的会议室,我们一行向他简明扼要的汇报了中线调蓄运用的多种方式,包括充库调蓄或补偿调蓄、或在线调蓄等;根据中线工程的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北方受水区已建大量水库的调蓄功能和地下含水层的调蓄作用,提高调度运行的质量;邹家华副总理边听边插话:这就像工厂车间的零件库。邹副总理很快就领会了中线工程调蓄运用的特点与方式。由于我们准备的充分,无论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回答,解惑释疑。向邹家华副总理的汇报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邹家华副总理的平易近人、敏捷的思维及睿智的语言,至今仍清晰的浮现在眼前。

这次中南海之行,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工程师的责任就是要把问题抓准,想透,讲真话,报实情。我们的及时汇报,促进了规划审批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5 10: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导师俞总

我作为“新三届”的大学生,1982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江委规划处农水科(现为长江设计公司水利规划院供水与灌溉部)汉江组,主要工作是分析与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与对策。当时汉江组的组长是俞澄生,我们尊称他为俞老师。初次见面庆幸自己遇到和蔼可亲的直接领导,真正跟随俞老师工作后,他的严谨、认真、甚至不留情面的工作作风让我们这些新人有些怕他,但又想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因为俞老师非常聪明,思维反应很快,规划点子也多、文笔很好,跟随俞老师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及工作方法,以利于又快又好的实现从大学生到“规划人”的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5 10: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左一)看望俞总

随着时间的增长,俞老师从组长一步一个脚印的升为规划处农水科科长、规划处副总工、长江设计公司的设总。在数十年的相处中,俞总的全能逐渐被我们发现,除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外,心胸开阔、幽默风趣的性格,还有棋、书、交谊舞(同事开玩笑说只差会跳芭蕾舞了)、会做川菜、关心体贴同事等等才艺。而我从新入职的大学生成长为工程师、教高、规划处副处长、设计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委科技委委员;尤其是在长期的南水北调工作中所取得的点滴成绩,最应感恩也最难忘的唯有俞总。他在职与退休返聘期间,每当我遇到中线规划难题时就去与俞总探讨,他总是可以启发我的思路,或者我们互相启发最终找到解决的路径。遗憾的是从事了大半辈子南水北调中线工作的俞总,“盼”到了中线工程顺利通水,而亲自“从陶岔顺着一渠清水向北流”一路实地看到北京的心愿却永远不能实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5 10: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春寒至炎夏的大查勘

1993年3月下旬,乍暖还寒。长江委组织了全线大查勘,以确定中线总干渠的线路及主要交叉建筑物、控制性建筑物的布置。查勘以长江委规划处为主、水文及地质参与、中线工程沿线各省市配合。在前辈N次踏勘的基础上,我们满怀激情从料峭春寒走到炎炎夏日,沿着陶岔渠首一直查勘到中线末端北京。这是我历时最长、间距最远的一次查勘。其中纵穿河南省40天、河北省境内从南到北20天,北京因线路短,查勘天数自然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5 1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左二)与同事在河南开展线路查勘


为了寻找合理的线路、可能的调蓄水库、适合向受水区分水的口门、与各类大小河流交叉的可行的交叉建筑物布置与型式等,我们每天一路颠簸、忍着饥渴、顶着星星回到住地,下车后双腿僵硬。每次坐车出发就幻想自己的双腿如果是折叠式多好。车况、路况虽差,但与五十年代前辈们的查勘比是天壤之别,那时候前辈们是用板车拉着自己的行李走着查勘、野外住宿。我们每到一处为了基本确定关键的控制建筑物或争议较大的线路,与沿线一些地市据理力争、最后总算握手言和;因为停电则停自来水,所住招待所抽取的地下水含沙量过大,本该洗去满身灰尘与疲惫的我们沐浴后只好顶着满头沙子休息,而一贯幽默的同事大刘说沐浴后发现自己坐在金色的沙滩上;野外查勘在没有遮挡的果园中四处寻找可“方便”的一席之地,突遇数条大狗包围等等奇遇,至今历历在目。
一路艰辛但也收获满满,既圆满完成了查勘任务,也收获了沿线各省市同一战壕的战友情。而最大的收获就是形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线路与主要建筑物的布置与型式,其后各阶段的工作只是对此线路及建筑物进行局部调整与优化。亦即,1993年的大查勘为现今的一渠清水向北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5 10: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历史性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5 10: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向国务院报送了《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其结论意见是:中线工程的实施,“可全面开工,一次建成”,“也可按分步实施方案进行建设,工程由南而北推进,逐段发挥效益”;东线工程“解决苏北和山东缺水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创造条件适时进行建设”。

2000年,朱镕基总理在听取水利部南水北调工作汇报时,指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他还强调,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布置,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