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
重庆市永川区和江津区交界处的茨坝村,长江一级支流临江河碧波荡漾。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曾是劣Ⅴ类水质的黑臭水体。 临江河发源于永川区,在江津区汇入长江。“茨坝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2019年我们获得江津区生态补偿金878.3万元。”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璐萤说。 2018年,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重庆市对19条跨区县河流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跨区县河流从“各自管”变成“一家管”,上下游深度合作治污。 一系列制度设计向“深水区”发力,构筑沿江省市协同共抓大保护良性格局—— 建立“负面清单指南+沿江11省市实施细则”的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断面水质统一监测、统一发布、按月评价、按季预警;相关省份加快建立省际和省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建立区域性协商合作机制…… 以区域协调经略广袤腹地和广阔沿海,打造以城市群为主要支撑的新动力源—— 2020年10月16日,中央***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唱好“双城记”,成渝两地迸发前所未有的合作活力。2020年9月,百度“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基地”在重庆市永川区投用。该项目负责人熊祖品说,基地计划与成渝的车企合作,开发智能公交和自动驾驶物流车、环卫车等业务,带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产业集聚。 长三角一体化“龙头”腾飞,长江中游城市群“龙身”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龙尾”舞动,三大城市群集聚程度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04 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
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均占全国“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将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主城区天然生态屏障。2018年6月起,重庆市开展保护区环境整治,累计拆除各类建(构)筑物50多万平方米,修复绿地30多万平方米。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李萍介绍,重庆正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矿山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大类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长江经济带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 这里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 2021年1月1日上午10时,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汽笛声同时响起。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启程。从此,成渝两地开行的中欧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号,再不分彼此。 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力、沿江省市联动发展、长江经济带联通“一带一路”……江海相连,激荡澎湃,汇入世界经济大潮。 这里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季度遭受重创,二季度单季打平,三季度当季转正……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武汉经济加快复苏,前三季度地方GDP进入全国城市前十。 疫后重振的武汉,展示着长江经济带中部大市的韧性和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提升……生机勃勃的长江经济带,正崛起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踏上新征程,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中华民族母亲河将永葆生机活力,让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来源:新华社 记者:安蓓 陈刚 周凯 程士华 王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