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宜昌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闻发布会在三峡日报社10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市政府办公室、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统计局主要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并就有关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年来,我市围绕“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有效地激发了我市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
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用最大力度培育创新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规上企业协同发展。2019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5家,净增81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21家。今年1至6月,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0.6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5.55%,高出去年同期0.84个百分点。
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整合资源”的思路,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用最优政策建强创新平台,努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3家,市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3家。
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用最好环境集聚创新人才,努力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城市。先后出台“人才新政18条”等系列政策,支持企业集聚高端人才、柔性引才,并分类给予资助。目前,全市共有科技研发人员2.5万名,省管以上专家446人,博士学历以上人才1500名左右。
不断加大财税扶持优惠力度,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用最实举措打造创新生态,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创新发展。2019年度,全年全***研发经费(R&D)104亿元,同比增长23.6%,占GDP比重达到2.3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及占比都位列全省第二。争取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05个,到位经费9100万余元。今年上半年,已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百城百园”等项目37个,资金5197万元。
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我市成功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连续九年被省委表彰为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二。(记者阮仲谋、卞健鑫,通讯员杨晓伟)
科技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宜昌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宜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姚朝云,宜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扬帆,宜昌市经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华茂,宜昌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斌,宜昌市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谢春荣就有关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为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发展,宜昌市先后组建了3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帮助中小微企业就地破解技术难题,请您介绍下相关情况。
宜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扬帆: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打造产业链,以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组建为切入点,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整合重点行业创新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和层次,用科技创新支撑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已分别组建了生物、仿制药和精细化工3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和***的创新平台相比,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打造。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中心依托单位安琪集团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酵母生产商;仿制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依托单位宜昌人福是亚洲最大的***品定点研发生产企业。精细化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依托于国内规模最大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企业兴发集团。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优势地位和产业带动作用,更有效地对接行业内中小企业创新需求,服务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最大程度地实现创新资源和先进技术经验共享利用。
二是优化创新政策扶持。市政府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中心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全市企业。除成立时给予公共服务中心专项资金支持外,还根据中心运行成效进行奖励,在购置科研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引进集聚创新人才、孵化科技型企业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通过政策激励,调动各方积极性,拓展平台的服务范围,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截至目前,已向3个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累计拨付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给予业务服务补贴291.19万元。
三是拓展技术服务领域。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紧扣“立足自身、服务业内、面向公共”的职能定位,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项目合作、委托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共享、标准制定、信息检索、技术咨询、人才培训、企业孵化”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构建从研发创新到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的开放共享服务体系,提供从人才到设备,从技术到市场,从企业孵化到产业招商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含新量、含金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大带小,强帮弱”格局,全方位推动产业发展。
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众多中小企业解决了创新资源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服务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截至目前,3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先后与我市 24家企业签署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为8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性难题90余项,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为6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1100余次,检测样品4000多件,帮助制定技术标准2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7个,地方标准5个,为企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记者: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请问近几年宜昌市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了哪些成效?
宜昌市经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华茂: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借助产学研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摸式,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产学研对接合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为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全市12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有技术中心、研究院所、开发中心、研发部、中试车间、试验基地等各类研发部门908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71.5%,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64%。
二、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和对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等74所高校与全市511家工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运用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市每年实施700个以上技改项目,其中90%以上项目均涉及产学研成果转化。
四、搭建平台,帮助企业解难题。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企业调查,通过一线考察、难点分析、座谈交流等形式,充分挖掘现实需求,每年征集100条以上的技术需求提供给有关高校院所对接,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难点、困点和“瓶颈”问题。
五、以高校为支撑,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向***化服务中心发展,安琪酵母、宜昌人福、兴发集团与清华大学、上海复旦、武汉大学、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宜昌市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中心、宜昌市仿制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医药产品生产公共服务平台、湖北宜昌市精细化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共同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为76家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35项。
记者:不少企业存在着专利维权难的问题,请问企业应该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宜昌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版权登记、形成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和商业秘密。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现代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落实;要重视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自上而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要合理利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诉讼等方式或维权渠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要利用技术手段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通过集中存储并加密的方式对重要数据进行安全管理。
要积极做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将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请问我市R&D经费投入情况如何?
宜昌市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谢春荣:近年来,我市R&D经费增长较快、投入强度不断提高,R&D活动助力经济发展作用明显。2019年,全市工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86.46亿元,比2018年增长24.5%,R&D经费总量居全省前列。全口径R&D经费为104.03亿元,其中工业企业R&D经费占比达83%,比重比2018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同时,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2019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2.33%,比2018年提高0.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4个百分点。
记者:近年来,我市在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宜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扬帆: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将高企培育认定作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全市高企净增数和总量不断上升,高企总数达到521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支持。201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科技创新18条,加大高企认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全省率先形成培育、认定、重新申报“全链条”补贴体系,推动落实高企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每年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中,将高企作为重要支持对象,在申报省部级项目中,也对高新技术企业予以倾斜,今年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20个项目均为高新技术企业,向上争取国家资金达1500万元。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每年组织开展“高企培育在一线”活动,深入基层和企业一线,现场解答企业申报难题,摸清企业申报意愿以及生产经营、知识产权等具体情况,不断完善高企后备库,对后备库企业予以辅导。创新性推行“部门+中介”服务模式,不断激发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活力,通过市场竞争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构建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宜昌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执行委员会,由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组成,具体负责我市高企业务辅导和申报认定工作。各部门协调配合、整体联动,每年联合对企业的申报材料预先审查,大大提升了企业申报材料的质量。
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发展壮大,一是推动我市科技创新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2019年,我市成功迈入创新型城市行列,科技创新水平跃居全省第二位。二是产业链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安琪、人福等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兴发、经纬纺机去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大量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长机科技、康农种业等成为行业小巨人。(记者 阮仲谋 通讯员 杨晓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