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村庄卫生看村长,家庭卫生看家长。厨房客房和茅房,干净整洁多亮堂。山场稻场和广场,美丽漂亮共欣赏……”
9月中旬的一个傍晚,记者在保康县尧治河村龙门口小区散步,忽听广场上锣鼓喧天,歌声阵阵,便凑过去打听。原来是村里尧帝大舞台文艺宣传队在小区巡演自编自唱的环境整治节目。
人居环境再创新优
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的尧治河,曾经因为山大谷深没有出山的公路,成为鄂西北的“极贫村”。32年前,村党委“一班人”以“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拼搏精神,带领全村老少开山辟路,向贫困宣战。
通过修路开矿发展集体经济富起来的尧治河人,于上世纪末将散落在高山峡谷间的5个村民小组160多户村民,搬迁到统一规划建设的两个居民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同时,全面实施绿色矿山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
居住环境变了,但生活习惯依旧:乱扔乱倒、乱堆乱放……村党委找来村民代表订民约、立村规,定期检查督办。高强度管理收到实效,但“管了就好、不管就乱”的现象时有抬头。
为明确村集体与村民的“共治”责任,2008年,村党委指派一名党员牵头成立环境卫生协会,动员所有家长入会。协会定期检查卫生、组织家庭环境美化等经验交流,并及时收集问题线索报村“两委”。村党委适时提出了“把矿区、山区、生活区建成景区”的发展目标。
“共治”收到明显效果。2008年,该村跻身“全国文明村”行列,此殊荣一直保持至今。好环境带来好光景。目前,该村已成功打造3个4A景区,并成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十大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绿色矿山。
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纳入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村后,该村突出党建引领,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体系,以实现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为目标,坚持硬件投入不减、软件建设升级。今年,村里先后投入近千万元,治理河边、路边、山边,建起标准化的垃圾处理厂,并在全域开展“三房(厨房、客房、茅房)三场(山场、稻场、广场)三边(河边、路边、山边)”整治行动,高质量推进“三区”融合。
8月22日,村里按照示范标准拟定了46个检查科目,包括厨房、餐厅、客厅、客房、厕所、门前屋后在内的环境卫生等。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让分管领导找了几个工作责任心强的“生面孔”,挨家挨户来了次环境卫生大检查。
一场被称为“翻箱倒柜”式的环境卫生检查,让从村属企业抽调出来的6名员工忙了整整16天,累计在全村150户住户家发现问题300多个,多的9个问题,少的1个问题。
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深化,一幅优美、清新、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呈现在鄂西北边陲的深山峡谷间。
山村浸润文明乡风
“中秋节快到了,我们来看看您。”9月20日,村乡风文明理事会志愿者章治兰,清早就和两位同事相约来到村福利院。一进门,78岁的任老师就迎上来拉着她的手,笑眯眯地念叨:“闺女又来看我们了!”
当天,志愿者为福利院5名老人送去月饼和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做饭、帮老人洗头,让老人们享受了天伦之乐。福利院是章治兰成长的课堂。2003年,作为村企业新进员工的她在福利院锻炼了两个月;2006年入党时,又在这里跟班学习一个月。现在,章治兰已成长为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委员、团委书记和尧治河文化旅游服务公司经理。
“我是土生土长的尧治河人,两次在福利院跟班学习,这里的文化浸润和精神洗礼,让我终身受用。”章治兰说,村里物质生活丰富后,村党委为了传承创业文化和奋斗精神,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活动,目的就是教育“创二代”“创三代”不忘根本、守住初心。
如今,伴随着“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深入推进,尧治河不仅“颜值”更靓了,精气神也更足了。
村环境卫生协会会长姜兴武说,为了在小区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村党委利用环保卫生协会探索的经验,先后成立了乡风文明、公共设施管理、老年人、救灾减灾应急、文化旅游服务、扶贫济困、健康体育、农家乐、矛盾纠纷调解等九个协会。通过群众组织将村民参与美好家园“共同缔造”的任务义务化,让村民在参与中达成共识,在建设中形成共管。
此举一出,各协会各显神通,参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热情很高,一浪高过一浪。
乡风文明理事会在会员互相监督和自愿推动下,让禁鞭和红白喜事用烟酒不超标、不浪费的村规民约得到了完美落实,并创造性地推出了“文明储蓄所”,让讲文明与办产业一样,不仅光荣,还有收益。
文化旅游服务协会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组织160多户村民“寻根问祖”,编家训、立家规,又请村里书法名人逐户撰写家规家训并镶嵌在镜框里,挂在客厅醒目处……讲家教、树家风,用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老年人协会主抓的“四世同堂”挂牌匾活动,通过在大会上为孝敬老人的家庭披红挂花发荣誉证书,让全家人共同接受村民的掌声,使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
环境卫生协会成立已12个年头,曾是全省第一个村级协会。在“共同缔造”活动中,为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会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办讲座,对智力残疾家庭则排班上门当义工,让垃圾分类和规范处理不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
同时,尧子书院、农耕文化博物馆、磷矿博物馆、室内篮球场、文体中心、尧帝大舞台以及高标准的小学、小区卫生室等文化***事业的硬件设施全面配套。
民风正则村兴旺。在良好家风、乡风涵养下,尧治河村集体经济走稳走实,逐年壮大,资产总额达到78亿元。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这是一场以理想乡村为导向,跳出既有规划框架、再造乡村之美、提升治理能力、激活发展动力的共建试验,对尧治河建设中国山区幸福村很有促进作用。”孙开林说,为把村民生活习惯改造得跟城里一样好,他们做了十多年的努力,这两年通过“共同缔造”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曾经的尧治河,因为山高谷深、资源匮乏,全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村民没有挣钱的路子,就很懒散,晚上吃饭的碗筷一般要到第二天才洗。还有的人没有活做,一天到晚围着火炉烤火。因为天冷,我们这里一般都是‘烤火烤到六月二十九,七月初一又接手’。”在磷矿博物馆,孙开林指着新旧对比的照片,讲述着不堪的过去。
“至于那时的文化生活,苦闷了就听老年人哼唱几句山歌,***什么也没有。”讲到这里,孙开林话锋一转,“因为受够了精神生活空虚的苦,在物质生活丰富之后,村集体先后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文化和***事业建设。”
如今,孩子上学,村里有全镇有名的小学;村民生病,两个小区都有标准化的卫生室;孤寡老人就在村福利院养老;有劳动能力的智力残疾村民还能像正常人一样上班领工资……村民们闲来无事,就去跳跳广场舞,或打打球、看看书,或去文体中心、尧帝大舞台看大家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
下午2点不到,“梅花山庄”的老板陈安梅送走客人,洗涮好碗筷,来到尧帝大舞台参加“打火炮”训练。这是该村重点挖掘打造的一个非遗项目,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敲锣、打鼓、吹喇叭。
站在一旁的章治兰补充道,“打火炮”现在成了尧治河的一种时尚。协会现有33名会员,其中妇女就有19人,小学生也有四五个。村民李泽兰见外婆、父亲、丈夫都学会了,自己不甘落后,也参加了学习。不仅如此,她还教会了11岁的儿子。现在,他们一家人就能凑成一个完整的“打火炮”班子。
“生活生产环境越来越好,大家觉得不积极参与、不尽一份责任,就对不起尧治河这三个字。”曾担任环境卫生协会负责人的徐清平说,自己是矿业公司负责人,也是村“三区”融合党支部副书记,是矿区变景区的直接推动者。如今,通过“共同缔造”,大家经常可以看到矿工在下班路上主动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就连已经74岁的老奶奶,近几年也养成了天天打扫卫生、垃圾分类装桶的好习惯。
行走在村内尧帝神峡这个尧文化特色景区,12个人工开凿的隧道,峡谷和清澈的溪水,构建起一个独特的生态人文廊道。古老的尧治河,向人们展示出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目之所及,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人物访谈
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孙开林:“十个协会”共唱“一台戏”
“挖矿让尧治河摘掉了穷帽,同样也是挖矿,差点毁了尧治河的绿水青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孙开林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为确保生态环境不因开矿而遭到破坏,尧治河先后多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把山林植被、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内容,先后关闭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累计投入数亿元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工程……
“这些都是尧治河实施‘山区、矿区、老百姓生活区变景区’战略,必须投入的资金、必须堵住的漏洞。”孙开林说,在这几年建设幸福家园的探索中,真正能够体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主旨的,就是“十个协会”共唱“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一台戏”。他说,近几年,村党委先后主导成立了环境卫生、乡风文明、公共设施管理、老年人、救灾减灾应急、文化旅游服务、扶贫济困、健康体育、农家乐、矛盾纠纷调解等十个协会。
每个协会都以党委的工作部署为核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路径,依靠有奉献精神和公益心的党员、乡贤(会员)的带动作用,将以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纳入乡村建设的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共同缔造”的理念,吸引全体村民积极投身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事业中来,为不断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委员章治兰:用绣花功夫提升“颜值”和“气质”
全程负责日前环境卫生检查和整改督导的村“两委”委员、文旅公司经理章治兰告诉记者,以“生面孔”查“三房”,目的就是让“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入脑入心、形成习惯,进而变成每家每户的自觉行动。
“为此,村里专门就检查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校和尧帝大舞台宣传队排练了5个节目,在小区巡回演出宣讲。”章治兰说,“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必须用足绣花功夫,持续不断地抓。近几年来,村里除投巨资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美化环境外,还建立了标准化的垃圾处理厂。
在此基础上,在村级层面成立了环境卫生协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等“十个协会”。在农户层面,实施了“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即每家每户设置一间书房、设置一间标准客房、申请一个微信或微博、修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悬挂一幅字、悬挂一幅画、会背一首古诗、会讲一个故事、会唱一首歌,以此激发村民重学习、改陋习、创文明。
章治兰说,为了让乡风文明制度化,村“两委”在村规民约中列入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事项共有15项之多。破坏环卫设施、在路边和房前屋后堆放杂物以及散养家禽家畜、随意堆放垃圾等,都将被罚款。
此外,村里每年都组织开展各类宣讲及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采取模范评选、相互监督、积分管理、分红奖励等一系列自治举措,推动管理长效化,防止陈规陋习反弹回潮,弘扬乡风文明正能量。
村崖柏根艺厂负责人李敬平:卖风景、卖文化,能挣钱还有面子
“要问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带来的好处,就一句话:村庄美了,游客多了,村里人更有精气神了。”只读了三年书,出去打过工、在村里开过矿的村民李敬平说,自己亲历了尧治河从穷变富、从富到美的全过程。
他说,过去村里读书人很少,村里穷,被人瞧不起;开矿后,虽然挣了钱,同样被人瞧不起。近年来,村里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发展旅游、大办文化。他跟着有文化的人办起崖柏根艺厂,在景区卖工艺品,前两年每年毛收入上百万元。“边干边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卖风景、卖文化,不仅比卖矿石值钱,还有面子。”李敬平说,自己认准了卖文化这条路。为应对崖柏市场变化,今年,他同合伙人商量围绕景区建设规划,在工艺品生产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根艺博物馆,让顾客能得到更多的文化体验。“这个项目村里很支持,明年年初即可正式接待游客。”说这话时,李敬平一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