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食用冷冻冰鲜食品时应烧熟煮透,尽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海鲜食品。家庭成员或多人共同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何鹏建议,冷链相关从业人员要增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食品。装卸工人在装卸来自有疫情发生地区的进口冷链食品时,务必全程规范戴好口罩,避免货物紧贴面部、手触摸口鼻。穿戴多个防护用品时,务必确保防护口罩最后摘除。
生鲜类食品进口高度依赖冷链物流 相伴而来的是潜在的感染风险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进口食品量增长迅速。
11月7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高达9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来源地达189个。
在众多进口食品中,包括生鲜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品类高度依赖冷链物流。
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有三大特性,又称3T原则,即产品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温度(Temperature)、流通时间(Time)、耐藏性(Tolerance)。“冷链物流的核心是全程不断链,一旦断链脱温,就会给货品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即便后面环节做得再好也是徒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说。
疫情之下,与冷链物流相伴而来的是潜在的感染风险。吴尊友表示,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发地区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可以把病毒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
弥补国内供应不足 进口冷链食品不能“一刀切”全面禁止
那么,是否应该像个别声音呼吁的那样,“一刀切”全面停止进口冷链食品呢?业界人士认为,就目前而言,这是“因噎废食、并不现实”。
原因在于,冷链产品风险防控目前已进入防疫新常态阶段。秦玉鸣指出,一方面,国外疫情仍然持续蔓延,此起彼伏,很多国家迎来了秋冬的第二波疫情高峰;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大量的进口产品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因此绝不能把进口产品全部拒之门外——这已经是共识、常识。
广大消费者也无须过度担心,但需注意食品卫生、做好日常防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表示,大量科学数据表明食品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但有可能被污染:一是受到含有病毒的水、包装材料的污染,二是受到携带病毒的食品加工者的污染。
李凤琴建议,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操作,做好食品加工环境包括食品包装材料的消毒,严禁病毒携带者或感染者经营食品。
“目前来看,无论是海关还是***部门,都已经部署了严格的查验、消毒以及管控的手段。暴露出来的问题货品,从整体货品占比来说,是相当小的部分。”秦玉鸣表示。
全国海关加大进口冷链食品 检疫力度
11月1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表示,全国海关进一步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的检疫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