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自由的风 - 

[其它信息] 原来这每个地名里都藏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5 09: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鄂州江边的武昌门
06

春夏秋冬四季街



“四季街”是我给位于国博水系景观园两侧四条小街的合称。他们分别是位于正平街北边的春诵街和夏弦街,以及位于文举街南边的秋礼街和冬书街。春诵、夏弦、秋礼、冬书,这四条路名不光以四季并列,而且听起来就文雅有内涵,原来它们是有典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
微信图片_2020112509394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季街图示‘冬书街’
《礼记·文王世子》有这么一段文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
《礼记·文王世子》主要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以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上面的文字就是其中一段,大意是:春季诵读诗章,夏季练习为诗章谱曲,这两项都由太师来教。秋季在瞽宗(商代的大学)学礼,由主管礼的官员来教。冬季读《尚书》,由精通《尚书》的官员来教。这简直就是古人“因时施教”教育思想的具体说明啊。再看这“四季街”所处位置,有武汉第三寄宿中学、武汉市拦江堤中学、国博二小,堪称四新重要学区。不得不佩服命名者的博学和巧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微信图片_2020112509400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校门
07

子期路与伯牙桥



子期路与伯牙桥当然来自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里的两位主人公。关于这个故事,地球人都知道,但我想说的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其内容变异之大,超乎想象。

子期伯牙的故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和《吕氏春秋》。此后西汉的《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东汉的《风俗通义》、《琴操》、《乐府解题》众多古籍都有援引。再后来便是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我们现在熟知的情节,主要来自于冯梦龙。真实的情况很可能与汉阳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在冯梦龙之前的所有版本里,都没有提及钟子期是汉阳樵夫,伯牙也不姓俞。《列子·汤问》里倒是有“伯牙游于泰山之阴……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的记述。试想,如果钟子期真的家住汉阳,有可能去泰山之阴听曲吗?至于伯牙的姓名,据说是冯梦龙听汉阳人说“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便将“遇伯牙”误以为俞伯牙了。以我的体会,苏州人听武汉话是极有可能出这样的差错的。
错就错吧,本来汉阳和蔡甸还在争“知音故里”呢,我就不挑事了。但我以为伯牙桥真的是四新最漂亮的桥。以我浅陋的桥梁知识判断,它应该是一座下承式系杆拱桥。两侧主拱为截取的一段椭圆弧,系杆斜拉,恰似两张古代乐器——箜篌,与伯牙琴师身份相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
微信图片_202011250940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阳古琴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
微信图片_2020112509404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武汉市蔡甸区马鞍山南麓的钟子期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5 09: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微信图片_2020112509404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