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自由的风 - 

[其它信息] 武汉教授“不务正业”成天与“树洞”打交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7 14: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智生向武科大师生讲述他的“树洞”救援。记者刘斌 摄  如何找到这些人,并帮助这些人?黄智生尝试开发了一款“AI树洞机器人”,它能巡视“藏”在社交媒体中的大型“树洞”,并自动筛选出有明显自杀倾向的人。  因为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有反爬虫技术,对信息进行保护,而研发树洞机器人必须用反爬虫技术,才能获取数据。黄智生与新浪微博等进行了沟通,希望展开合作,开放相关数据,却未能如愿。  黄智生决定自己干。2018年4月2日到7月25日,黄智生突破反爬虫技术障碍,完成分析关键词、构造知识图谱等技术,全球首款AI树洞机器人诞生了。  2018年3月,黄智生正式发起“树洞行动”——在人工智能专家群中呼吁,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搜寻网上自杀者,通过解读社交媒体信息寻找他身边的人,实施制止自杀的行动。黄智生拉了几个人工智能专家,组成“树洞救援团”。   树洞救援志愿者、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精神科主任高玉军介绍,不仅仅是抑郁症患者,亚健康自杀者也很多,该院每年接诊这类病人2万人,但只有2000人最终接受治疗。大部分人在外面漂着,很多人成为“树洞”的常客。疫情期间,精神病科患者有增长趋势。  “小希是我们救起的‘树洞宝宝',像这样的宝宝我们救起了上千人。”老家福建的黄智生,讲话吐字依然是一口闽南普通话,他把从树洞中发现的抑郁症患者都称为“树洞宝宝”。   黄智生说,他每年都会来武汉待上一段,履行在武汉科技大学的教职,而“树洞宝宝”的工作则没有休息时间。身在荷兰时刚好可以利用时差,不论白天黑夜,实现救援“树洞宝宝”的全天候覆盖。  
指挥志愿者与死神缠斗
   “自杀风险5级:10月27日23点13分,王大毛:我适应了这个学校,却也有了想自杀的念头。我想回家,想换学校,却没有脸去说。如果没有父母,我真想一了了之,真的太累了,像一个千斤顶压在心里。https://weibo.com/644XXXX595。”在与记者交流时,树洞机器人给黄智生发来一条救援信息,他当即分发给拥有134人的“树洞救援团读书群”,指定群成员与对方联系沟通,给予宽慰与关心。  “5级就是有强烈的自杀愿望,但是没有自杀的时间、地点、方式。”黄智生说,他们将自杀等级分为11个级别,从0级到10级逐步加重,5至6级是个分界线。5级以上,都纳入监控范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7日,AI树洞机器人将自杀信息传给黄智生,救援群当即展开救援。记者杨佳峰 摄  AI树洞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电脑程序,点击按钮搜索,程序会自动通过算法识别“树洞”中准备轻生的人。监控通报会列举留言时间、留言内容、留言者微博主页链接等信息。  最初,黄智生将机器人设置为7级开始预警。随着救援团成员增多,预警门槛改设为5级。黄智生说,每晚10点,机器人将预警通报推送给他,然后组织救援。由于网络上“树洞”量很大,救援团目前只能监测其中的四五个大洞,无法覆盖全网。  
让黄智生及其团队困扰的是,救人收获的不一定是感激,有时候甚至也有谩骂。  2018年12月26日,一位武汉女孩在微博上留言,准备去武夷山跨年,元旦回汉就跳楼。黄智生获取信息后,当即成立8人救援小组,并联系到这名女孩的多个朋友。通过女孩发在朋友圈的电子病历,查询到其看病的医院——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最终通过病历号联系到当事人及其母亲。  “是你们了解我女儿,还是我了解女儿啊?”救援小组被其母一顿回怼,母亲认为女儿不会自杀,责怪救援小组泄露隐私,干扰女儿生活,“到处说我女儿患了抑郁症,将来还怎么找男朋友?”  黄智生回忆,元旦当晚9时,女孩果然站上了高楼边,准备自杀。经救援小组报警,女孩获救。一周后,这个女孩再次进入“约死群”,救援小组再次将其解救。“至今,其母还是排斥树洞救援团”。  如果说救援一个人是一次战斗,那么救援一个“约死”团队,则相当于一场战役,困难重重,险象环生。   “跳河吗?我有群。”去年,5月13日23点,网友“求死组队”在一个树洞发出这样一条信息,AI树洞机器人监控到并分析出,这位网友的自杀风险为7级。   经查,微信名为“北冰洋”的河南女孩,和湖北男孩李军,谋划一起去武汉跳长江。   黄智生成立了15人组成的救援小组,黄智生担任总指挥。为了确保救援成功,山东心理咨询师、救援志愿者王新丽以约死者角色卧底。救援小组成员、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陈皓决定先乘火车赶到郑州,登上Z266次车,近距离盯梢河南女孩“北冰洋”。   5月15日上午8时40分,Z266车抵达武昌火车站,“北冰洋”被民警和救援小组成员截留。当晚9时许,李军乘坐K903次车抵达武汉车站,也被民警拦下。民警为两人送上水和食物,并与之沟通。经开导,二人情绪好转,在警方协调下,家属次日将两人接回家。  黄智生说,这场救援共持续了45小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砸碎“树洞宝宝”自杀逻辑链条
   
去年5月23日,云南女孩小雅因为感情问题,坐到了13楼的边沿。她随手拍了一张露出双脚的照片,发到微博上。几分钟后,树洞救援机器人发现了这则信息,看到图片后的黄智生很着急——女孩子马上要跳楼,没有具体地点,没法报警。
  
情急之下,黄智生将图片发到千人树洞救援团里,寻找一线希望。一位上海企业家正在云南党校学习,他将图片发给班上同学。一名同学根据照片背景,判断地点在云南南部,并依据建筑风貌锁定为云南永善县,并找到了这个楼盘。通知社区警察后,小雅被救下。
  
此后,黄智生开始关注这名女生。“你是谁?不要再缠着我。”小雅情绪很不稳定,对黄智生的“监控”也相当不满。此后,两人慢慢熟悉起来。
  
“黄教授,我要走了,再见!”两个月后的一个早晨,黄智生突然收到小雅的短信。“不着急,再聊下。”“没有什么好说的……”小雅纵身跳河,幸亏被路人救起。
  
黄智生将此事作为案例与树洞救援团分享,总结教训:“想自杀还跟我留信息?我首先认为不是真死,没想到还是跳了。”“这给我们一个警示,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在黄智生看来,对于决然赴死这样一个反生物本能的做法,许多自杀者都有自己的逻辑,被论证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如何打破自杀者的逻辑链条,是救援成功的关键。“小雅的救援失败,就是没有砸碎她自杀的逻辑链条。”
   
“你问一下他们,为何要自杀?回答一定是千奇百怪。活着无意义,生活在痛苦中,我傻、智商太低、同学们总是取笑我、数学只考了35分……”黄智生着手研究自杀救援的规范流程,在一批专家志愿者帮助下,两年时间整理出第11个版本的《网络自杀救援指南》,106页的文稿,分发到每个救援小组每名救援志愿者。确保志愿者能快速上手,减少失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对方的排斥感比较强,就不要多打扰,而是在接下来的日子经常性发一些简单问候,或分享一些自己的情况、兴趣等,以便引起对方发问。一个技巧是,尽量让对方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一个原则是,每次发送消息前,都要先感受一下自己关爱对方的心,带着爱心说出的话对方是可以通过积累慢慢感觉到的。如果觉得那分对他关爱理解的心不够强大,那么可能你们之间不是很合拍,请推荐给团队的***老师进行沟通……”
  
在《网络自杀救援指南》中,细到如何开口说话,都准备好了台词。同时也安抚救援者——如果因对方的反应而不舒服,试想一下“可怜的朋友,他病了,他感受不到爱,自然也不知道怎么爱别人,因此才需要我们的帮助”。
  
为保证救援纯粹性,黄智生要求志愿者尽量保持中立,不要陷入私人情感,更不能有经济往来。“这是红线,踩到就会被清除出救援队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
微信图片_202011271438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讽“不务正业”的教授
     
在黄智生努力下,从001号发展到013号,AI树洞机器人不断迭代,抓取数据的准确率提升到了82%。树洞救援团队也从几十人发展到700人,30多个救援群,汇聚了社工、大学生、医生等志愿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智生的手机上有30多个树洞救援群。黄智生提供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请收下!”10月初,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谢丹给山东一位中学女生送了一杯奶茶,女生的姐姐慧慧两年前吞药自杀了。谢丹是当时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回想起来依然心痛。她告诉记者,慧慧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6月发现其有自杀倾向,树洞救援团救援47天,没能挽回慧慧19岁的生命。谢丹觉得,当时自己救援经验不足。事后,她去了一趟山东,探望了慧慧家庭,认识了慧慧的妹妹,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减小慧慧的离去对其妹妹的影响。  作为心理咨询师,化名嘉仪老师的李虹是北京一名退休公务员,她陪伴了4位“树洞宝宝”,其中两位是马来西亚籍。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身体透支。“完全是凭一腔热血,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有一位民警志愿者,没日没夜参与救援,被大伙儿戏称“救人上瘾”。他妻子对此大为不满,一怒之下砸了电脑,用剪刀剪了他的衣服,不让其出门。 树洞救援志愿者的付出也让很多人感动,黄智生的堂姐便是其一。她一次性拿出90万元,打算捐给树洞救援团,希望能帮帮堂弟。黄智生觉得堂姐也不容易,只接受了40万元捐赠,放置在北京丰盛公益基金树洞项目名下,作为公益基金资助“树洞宝宝”。  黄智生说,目前有10多个“树洞宝宝”接受了基金的救助,主要是购买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每月每人800元。在黄智生看来,靠亲戚朋友的资助远远不够,需要***关注。   “救援了上千人,最终离去的有8人。”这给黄智生很大自信。   “作为科学家,职责是做好科研,把精力投入到***救援是不务正业。”也有不少同事规劝黄智生,认为他应该多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少花些精力搞树洞救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微信图片_2020112714384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想要自杀的人,如果不去救,内心会很痛苦。”黄智生说,他的“不务正业”得到了他的上司,欧洲科学院院士、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弗兰克·凡·哈默伦教授的力撑,这位世界知识图谱技术的顶级专家宽慰黄智生,“让知识服务于***,就是你的本职工作,不是不务正业。”  在黄智生看来,树洞救援团的行动让大家看到了***光明、积极的一面,有这么一大群人愿意为拯救他人而无偿付出,是这个***需要的。“尽管如此,每天能发现大概10个有自杀倾向的人,但我们只能救援其中两三个,人手不够,救不过来,这是我最痛心的地方”。
(为保护隐私,文中小希、小雅、李军、慧慧均为化名)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首席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杨鲜 摄影:记者刘斌 杨佳峰 部分为受访者供图 视频:记者杨佳峰 制作熊丽 通讯员杨鲜 编辑:曹欣怡 校对:杨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27 14: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想要自杀的人,如果不去救,内心会很痛苦。”黄智生说,他的“不务正业”得到了他的上司,欧洲科学院院士、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弗兰克·凡·哈默伦教授的力撑,这位世界知识图谱技术的顶级专家宽慰黄智生,“让知识服务于***,就是你的本职工作,不是不务正业。”  在黄智生看来,树洞救援团的行动让大家看到了***光明、积极的一面,有这么一大群人愿意为拯救他人而无偿付出,是这个***需要的。“尽管如此,每天能发现大概10个有自杀倾向的人,但我们只能救援其中两三个,人手不够,救不过来,这是我最痛心的地方”。
(为保护隐私,文中小希、小雅、李军、慧慧均为化名)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首席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杨鲜 摄影:记者刘斌 杨佳峰 部分为受访者供图 视频:记者杨佳峰 制作熊丽 通讯员杨鲜 编辑:曹欣怡 校对:杨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