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0:15

2018年8月2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华中科技大学及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单位参与建设的“医工院”正式揭牌。时隔2年,重大世界级成果即问世。医工院依托中科院物数所在医疗科研领域的专业优势,发挥上海联影公司的科研转化能力和专业管理优势,结合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的医学临床科研优势,充分整合联合发起单位的科教创新人才资源。


跟“医工院”一样,自2012年起,我市相继注册成立10多家工研院,这些集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被戏称为“四不像”,如今已成长为武汉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0:27

创新机制
一体化高效协同加速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0:43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0:57

尹海帆是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移动通信方面的研究,并对移动通信产业做出过突出贡献。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武汉科技成果众多的优势,加速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尹海帆认为武汉做得比较好的包括创业项目的政策扶持、对高科技人才及企业家的引进以及搭建创新创业成果对接平台,但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仍有不足。“武汉市的一个优势是高校众多,每年都会产出很多优秀的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实现转化的比例较小,很大一部分只停留在实验室,并没有真正拿到产业界去验证和落地。”
“高校科研与地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相关政策和科技研究、应用,存在对接不畅的问题。”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史四卿表示,武汉要能够创新成果转化的模式。
市委全会提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高效协同,实现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1:08

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研制的试管藕繁育形成的微型藕亮相农博会。记者高勇 摄
时代在变,武汉的创新也在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我市近年来促进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的全国样板。从上个月底开始,我市将先期选派20名科技局局属事业单位干部,分赴武汉10所重点高校现场办公,长期驻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作。这将是我市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又一全新探索,打通科技成果源头创新“最先一公里”。
新机制下,市科技局有关领导牵头负责,目前通过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服务的方式,及时掌握入驻单位的研发动态,开始梳理最新科研成果,为下一步精准展开科研转化做基础工作。
市科技局进驻高校代表周弢说:“在办公室不可能了解到最新的创新信息,深入高校、精准服务将是我们新的使命。”把高校的科技成果信息带回来,贴身服务专家,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将不设限。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陈诚 李佳 吴曈 施政 陈晓彤 通讯员李春龙 党波涛 海报:制作|李玉莹 王语哲 摄影|记者高勇 胡冬冬 通讯员高翔 编辑:朱佳琪 校对:熊琳琳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1:18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1:26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陈诚 李佳 吴曈 施政 陈晓彤 通讯员李春龙 党波涛 海报:制作|李玉莹 王语哲 摄影|记者高勇 胡冬冬 通讯员高翔 编辑:朱佳琪 校对:熊琳琳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1:43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1:57

阅读 701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20-12-22 15:52:02

阅读 701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专家企业家提出关键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