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鸡18年,武汉这个傻小伙让老顾客担
“10个卖鸡的,9个精明1个傻,我家小丁就是那个傻子。”68岁的常和平在沈阳路菜场卖了一辈子鸡,今年退休后,他把摊位转给徒弟小丁做。
如今,小丁不仅经营着菜场的摊位,也打理着300余人的顾客微信群。他与顾客已习惯在微信上完成交易,一人担起当买手、运输、送货、做客服的职责,把老家深山里的土鸡一车车运往武汉。
丁在判断土鸡好坏方面是专家。记者刘斌 摄
群山环绕的家乡是小丁的批发市场,那台三手面包车是他的前置仓。4月初至今,小丁来往于广水老家和武汉38趟,带回了千余只土鸡、万余枚土鸡蛋,以及不计其数的红薯、萝卜、黄瓜、胭脂桃、大蒜,还有干子。
生意很忙,小丁很累,但老顾客们却都在为他盘算、担心,小丁你到底赚不赚钱?——他的价格实在是太低了,而东西又实在是太好。
、
漫长山路与鸡作伴
“别坐我车了”,临出发去广水前,小丁第三次拒绝长江日报记者的请求——乘坐他的面包车跟随采访。
那辆面包车,除了司机小丁,“乘客”就是后备厢里咯咯叫的土鸡和嘎嘎叫的土鸭。上车前,记者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打开车门的瞬间,浓烈的鸡舍味道扑鼻而来,还是有点令人窒息。小丁连忙将座椅上沾着的鸡毛摘掉。
踩一脚油门出发,目的地是广水市驼子乡龙陈家湾,车程130公里。窗外的风吹淡了车里的异味儿,座位下的鸡毛又飘来飘去。
小丁的老家广水号称拥有“百万大军”,成群结队的土鸡散养在桐柏山脉和大别山麓间,每年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的土鸡有百万只。但小丁寻购和抓鸡的过程并不顺利。
在小丁的广水老家,土鸡在山间游荡。记者刘斌 摄
到达驼子乡,小丁开着面包车上了一座山。
在山头一家养殖户门前,小丁车刚停稳,老板扭头就往屋里走,“我家的鸡不卖你”。老板不给小丁商量的余地:“谁像你这么抓鸡?抓起来还要把毛扒开看,觉得不好还把鸡放回去。”
在沈阳路菜场帮人卖鸡18年,小丁自然知道什么鸡好。在这家养殖场抓了两次鸡,老板把小丁拉进了“黑名单”。
被拒绝,开着面包车驶向另一座山。20多分钟后,在山间闲荡的成群土鸡出现在视线里,小丁透过车窗扫了两眼,判定还是不可能成交,“个头太小,要长到春节才合适”。
天色一点点暗下去,小丁有些着急。
车在蜿蜒山路上继续走,没有指示牌,手机导航也不认路,弯弯绕绕又半小时,终于再次看到鸡群四处漫步的场景。“这鸡可以”,看见在树上扑棱棱飞的土鸡,小丁的眉头舒展了。
等天色全暗,群鸡归笼。抓鸡正式开始。
。
小丁(左)和养殖场老板准备抓鸡。记者刘斌 摄
小丁和鸡场老板配合,与鸡追逐。借着头上的探照灯,小丁凑近看鸡油、摸肥瘦。那一刻,小学毕业的小丁像一位严谨的专家,一脸严肃地把鸡上下摸了个遍。老板两只手抓来的5只鸡,能被小丁选中的也就一两只。
,
时,小丁还要赶往位于黄陂的一家宰杀点,把活鸡宰杀后带回武汉市内菜场。
漆黑的盘山路,山里一片寂静,车后的鸡叫显得更加吵闹。小丁说他早已习惯漫长的山路与鸡作伴。
免费送的萝卜白菜和荆芥
小丁的姨妈家就在驼子乡,此次来买鸡,顺便来到姨妈家。姨妈拎出两个篮子,里面装着6大瓶腌菜,那是小丁提前一周请姨妈用箭杆白菜腌好的,用小米椒清炒特别香,好几位顾客都喜欢吃,小丁就免费送。
小丁和姨妈在为顾客准备蔬菜,那是小丁免费送给顾客的家乡美味。记者刘斌 摄
姨妈知道小丁创业了,但没有什么可以支持外甥的,家里的那块菜地愿意为他提供无偿的蔬菜供应。
秋末冬初,地里的白菜、萝卜长得正好。夏天,小丁给武汉的客户送过黄瓜茄子,送过胭脂桃、送过李子,还送过武汉很少有人吃过的荆芥。
家住大江园的田阿姨对陌生的荆芥记忆深刻,第一口觉得辛辣,吃完一盘又觉得没吃过瘾。不止是田阿姨,夏天结束后,仍有顾客问小丁,荆芥什么时候还能再吃到?